AG真人国际新闻
开学第一讲:第290期人文讲坛《风俗与方言——以“闽蜀同风”为例》顺利开展
作者:田金娥        编辑:AG真人国际研究生会        发布时间:2019-02-17        来源:AG真人国际AG真人国际         点击:

2019年1月16日晚七点,第290期人文讲坛《风俗与方言——以“闽蜀同风”为例》于逸夫人文楼B5018会议室顺利开展,拉开了新学期人文讲坛的序幕,此次讲座主讲人为复旦大学刘晓南教授,由公司周赛华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刘教授谈到了风俗研究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同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历史上却出现了“闽蜀同风”这个例外,由此展开了对“闽蜀同风”的研究。

 

据刘教授对史料文献的考察,发现“闽蜀同风”之说只出现于宋代。原因是唐以前闽地不为人知,文明闭塞。由于中唐以来的文教推广,闽中渐受熏染,人材不断涌现,闽人于是渐受注意。唐末宋初,当闽地大步跨入中原文明核心圈子而快速发展之时,中原人士对该地独特风俗了解加深,进行比较,才发现原来东南边的闽与西南的蜀虽然悬隔,但风俗接近,故而有了“闽蜀同风”的俗谚。

其次,刘教授对“闽蜀同风”的含义进行了解释。“风”实则是指“音声”,“闽蜀同风”则指宋代时闽地和蜀地在方音上存在相似性,据刘教授著作《宋代闽音考》和《宋代四川语音研究》的调查统计,闽、蜀两地相同的方音特点达19条。接着,刘教授只在宋代出现“闽蜀同风”这种语言现象的原因进行了解释,主要是因为宋后元时,蜀地饱经战乱动荡,人口变换巨大,风俗变异,以致闽蜀两地方音已无相近之处。最后总结得出“闽蜀同风”之说不见于唐以前,是唐以前闽地方言鲜为人知所致;它的消弥于宋后,却是宋以后蜀中方音质变,与闽地再不相近之故。

到讲座结束交流环节时,在座师生踊跃提问发言,与刘老师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让到场的员工颇感获益良多,最后大家与刘教授合影留恋,新学期公司第一场讲座圆满结束。

 

刘晓南,复旦大学教授,著名音韵学家,研究领域主要为语音史,历史方言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两项,省部级课题四项。撰写、编著学术论著与教材共计9部,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性专著有《宋代闽音考》《宋代四川语音研究》《汉语历史方言研究》,这些著作在音韵学界影响很大。其中《宋代四川语音研究》2012年入选国家社科文库,获16届王力语言学二等奖。代表性学术论文有《朱熹与闽方音》《从宋代绍武文士用韵看历史上绍武方言特点及其归属》《朱熹诗经楚辞叶音中的闽音声母》《<韵会>貲字母韵考论》等。

 

 

版权所有 AG·真人国际(中国)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