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花前》是林徽因中期的诗作,发表于1936年12月。紫藤花是这首诗主要意象,藤花是默默独自开放的,寂寞而无声,如诗人一直强调的那样,“没有人知道”,远离人间尘嚣。虽然无人知晓,但依然“放着香”,悄悄点缀着这个世界。表达了诗人自己也会如藤花般,静静悄悄的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为名利,只为让身边的世界更美好。
“蓝天里白云行走”这是这首诗里另外的一个意象,“蓝天”“白云”,将白云拟人化,是一幅通透豁达的图画。有人曾说人在忧伤的时候会仰望天空,我想此时诗人是有一丝忧伤的吧,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在努力的绽放着自己,更无人会懂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忧与喜,这是一种无处可诉的孤寂。“楼”、“曲廊”“不管”,它们在一旁只是冷眼相待,只是沉默,诗人在这里比喻那些在一旁抱着看好戏心态的人们,生活中总会有那么一群人,当你在做一件事时,他们不会想去帮助你,而只是在一旁看着你,期待着你的失败。
在无人关注的情况下,藤花的世界是寂静的,无人打扰,所以“池子一脉静”,静的只剩浮萍,只剩倒影,风吹过来,暗香浮动。“池子”“浮萍”“水底”“倒影”都是这首诗的意象,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便构成了一幅寂静的图画。
当然所有的努力都会有回报的,因为“我”发现了这静静绽放的藤花,此时诗人该是闲适无聊的,否则也不会发现这小院的风景,风将花香阵阵送来,感动了诗人。
在这诗中诗人运用了多种感觉器官,嗅觉,听觉,视觉,人们在读诗时也会忍不住动用自己的这些器官,将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入诗中,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助藤花等多个意象抒发内心孤寂的情绪,更有一种无可奈何的苦涩在其中,字里行间里都透露了这一点。
这首诗还用了反复的写法,第一段只是三句话,诗人只是在陈述着这个事实,在第二段开头重复了一遍,情感就表达的更明显和强烈了,饱含了一丝无可奈何的感情,也有对“楼”、“曲廊”的不满与控诉,到了第三段,诗人又重复了一遍,并且还是重复的还是最能表达诗人心境的两句,可以说情感爆发到一个高潮,不过这正好与下文形成一个对比,因为“我”终于还是发现了藤花的美,并不是完全“没有人知道”,所以,诗中还包含着一丝希望的情绪。
林徽因这首诗里的静是迷人而回味无穷的,值得多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