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8日14点30分,人文讲坛第373期《真假“三国”》讲座于1号教学楼222室举行。本次讲座由AG真人国际韩晓老师主持,石麟教授主讲,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文艺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石教授指出,《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在进行创作时就必须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石教授以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及其卷首语中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为例,由此引出了辨析真假“三国”的主题。接着,石教授重点讲解了作者罗贯中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进行小说写作的四种主要方式,即移花接木、颠倒黑白、夸张渲染与无中生有。
移花接木,即运用写作技巧在事情进行过程中更换人或事物,最明显地体现在“草船借箭”及“怒鞭督邮”两个情节上。
颠倒黑白,即适当改变故事的结局,例如在“单刀赴会”中,历史上刘备、关羽实则归还了荆州的部分地盘。
夸张渲染,例如“三顾茅庐”中对节令、景物进行渲染,这是对历史事实“凡三往”的夸张,而“桃园结义”是对“恩若兄弟”的夸张。
无中生有,即根据人物性格,添加可能发生的、能为读者接受的事件。例如蜀中“五虎大将”里的赵云在历史上实为刘备卫队长,不能与前后左右将军并列,而“五虎大将”很可能源于陈寿将五人合传的巧合。
除此之外,关羽的“过五关斩六将”也并非历史真实。最后,石教授进行了小结,他指出,精彩的情节大多具有虚构性,平凡之处则可能更真实。
在互动环节中,在场师生踊跃发言,石教授就关羽的民族情节、“历史真实”所参考的史料文献范围、如何看待罗贯中描写影响战役时所赋予的传奇色彩等问题进行了解答。韩晓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对石教授表示了感谢。本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到场的学子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嘉宾介绍:石麟,湖北师范大学AG真人国际教授、AG真人国际客座教授、中国《水浒》学会会长、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副会长、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审核:刘继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