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真人国际新闻
人文讲坛(第418期):名词和动词语法特征的平行演化——兼谈沈家煊和陆俭明的名动之争
作者:AG真人国际        编辑:研究生会        发布时间:2023-05-31        来源:AG真人国际         点击:

5月25日晚7点,在逸夫人文楼B6016会议室,AG真人国际和AG真人国际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主办第418期人文讲坛,新加坡国立大学石毓智教授做了题为《名词和动词语法特征的平行演化——兼谈沈家煊和陆俭明的名动之争》的专题讲座,讲座由石锓教授主持,张鹏飞经理总结,校内外语言学研究生和本科生50余人参加本次学术活动。

讲座伊始,石毓智教授就以Ronald Langacher“名词和动词共时语法特征的平行性”和Paul Kiparsky“名词和动词的平行发展,要复杂都复杂,要简化都简化”两个核心观点导入,在此基础上,就目前沈家煊先生和陆俭明先生“名动之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在过去这十多年里,沈家煊先生发表了多篇论著,论证其“名动包含”的观点。与此同时,陆俭明先生在多个讲座中,同时也发表了多篇论文,分析批评了沈先生的观点,提出了“名动分立”的观点。本讲座则从历时的视角,把汉语三千年的语法演化史看作一个自然认知实验室,来观察名词和动词之间的个性与共性。根据石毓智教授的研究,在历史上名词和动词的语法特征始终存在着平行演化现象,汉语语法史上有三次大的发展是其例证:(一)在中古时期,名词发展出名量词,动词则发展出动量词;(二)唐代后期产生的结构助词“底(的)”,先是引入定语给名词性中心语,紧接着又可以引入状语给动词性中心语;(三)从隋唐以后,名词出现了词尾“儿”、“们”等词缀,动词则产生了体标记“了”“着”“过”等体标记。从而认为,汉语名词和动词之间存在映射关系,名词和动词的平行发展是人类语言的共性。石毓智教授认为汉语名词和动词这种平行发展都不是偶然的,它们深刻反映了汉民族是如何认知这两个基本词类的。据此,石毓智教授认为,陆先生和沈先生之间的争论,实际上反映的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这两种研究范式在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碰撞。

讲座结束,在场师生就名动包含、名动分立、名动映射等问题,以及语言学和人工智能问题,同石毓智教授进行长达一个小时的深入交流。

石毓智,1963年生,河南洛阳人。1999年获斯坦福大学博士学位,1995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区硕士。曾工作于华中科技大学、加州大学圣巴巴拉校区等,现任教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在美国读书期间先后师从Ronald Langacker, Gills Fauconnier, David Perlmutter, Adele Goldberg, Sandy Thompson, Elizabeth Traugott, Paul Kiparsky, Joan Bresnan等著名学者,学习和研究认知语言学、语法化理论、历史语言学、语言类型学、实验句法学等。其代表作有《汉语语法》(商务印书馆,2010)、《汉语语法化的历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合作)、《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1)、《语法化的动因与机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语法的概念基础》(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语法化理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汉英认知对比研究》(高等教出版社,2020,合作)、《汉语语法演化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16年)、《语言系统的复杂性》(商务印书馆,2023)、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John Benji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2)、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rammar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3)等。在《中国社会科学》、《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语文》等中文刊物上发表论文160余篇,在Linguistics等英文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其《汉语语法演化史》获2016年中华优秀图书奖,尔后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设180万元基金,由四个高校分别将其译为英文、法文、韩文和印地文出版。

(审核:石锓)

版权所有 AG·真人国际(中国)官方网站